《张卿子》,此词条收录于12/16,仅供参考
张卿子,名遂辰,号相期,生于明万历十七年(公元1589年),卒于清康熙七年(公元1668年)。原籍江西,其祖迁居浙江钱塘定居。他年少时天资聪颖,工于诗文,入国子监。明末隐居杭州改学医术,并成为一代名医,史料记载他“能探丸起人死,人争迎致之卜筑东城”。《仁和县志》称他“少赢弱,医不获治,乃自检方书,上自歧、鹊,下至近代刘、张、朱、李诸大家,皆务穷其旨”。遂辰自学成才,临证经验丰富,对伤寒犹有研究。其首倡“维护旧论”,是医家中尊王(叔和)赞成(无己)之甚力者。
孙宇台有《题张卿子隐居》一诗:东城何逶迤,树木纷扶疎。中有贤人室,绿水绕前除。门外多车辙,室中唯图书。草木皆秀色,僮仆鲜嗟吁。客至感心醉,朋来结相于。借问主人谁,其人乃为儒。伏邴无恒轨,严郑有先驱。愿得聆謦欬,执手日踌躇。百姓为了纪念张遂辰治病救人,将其故居所在的小巷命名为张卿子巷。
所著《张卿子伤寒论》至今仍是研究伤寒学必读之书,另外尚着有《张卿子经验方》《秘方集验》。遂辰于医学最大贡献莫过于培植了一批学验俱富的弟子。这些弟子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术思想,为维护和恢复医经的本来面目相继作了不懈的努力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